第一次来中国巡演,法国钢琴家卢卡斯·德巴格为这趟长达半个月、横跨中国7个城市的旅行带了12本书。这12本书里,有心理学、科学家传记、音乐史、科幻小说,也有语言修辞学。演出之后读书,是他多年的习惯。
在古典音乐圈,卢卡斯是一个异类。生于1990年的他,10岁才接触古典乐,学过几年钢琴后中断,到20岁才开始专业学琴。四年后,这位来自法国的年轻人,以业余选手身份参加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大赛获特别大奖,一夜爆红。
那年,外媒因他而沸腾。媒体将他的荣誉与1957年加拿大钢琴家古尔德在莫斯科演出、以及美国钢琴家范·克莱本在冷战高峰期拿到柴可夫斯基钢琴大赛冠军相提并论。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大赛主席、著名指挥家捷杰耶夫出于对他的欣赏,在圣彼得堡白夜音乐节特别为他增设一场独奏音乐会。
世界总是需要这种剑走偏锋的天才少年的故事。直到现在,卢卡斯走到哪儿,依然会有人对他十年前的成就深感兴趣。
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这位戴着黑框眼镜、一头卷发的钢琴家,以坦然而极快的语速说,“我的故事不仅仅关于我自己,它可能会对另一些人有启示意义。尤其对那些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成功的年轻艺术家来说,它是一种激励。”
不仅是一个有奇怪故事的家伙
卢卡斯的中国巡演曲目包括了加布里埃尔·福雷、贝多芬和肖邦的曲目,不按传统时间排序,而是力求以精炼方式呈现音乐的多样性。舞台下的他,谈吐广博,更像是一位充满哲思、兴趣广泛的学者。
他的大脑宛如一个紧绷且高速运转的精密机器,随时能开启密集、漫长而富有洞见的思想表达。采访的话题从美国大选到俄乌战争,从AI到修辞学,从文学到哲学,从演奏到作曲,他什么都关心,也什么都在思考。
跳脱的思维、精炼的表达与极快的语速,有时会让他感觉痛苦,“我一直在思考,我的大脑很难让我入睡。从小我就是这样,对什么都好奇,很难停下来,也很难放松。”
他回忆起10岁时被莫扎特的《第21钢琴协奏曲》所吸引,似乎得到某种召唤,“那是我受到的第一次冲击,我想接近这种音乐语言,从那以后,音乐就没再离开过我。”
生在法国北部小镇的卢卡斯,家中没有学音乐的任何亲友,他完全不知道自己该怎么进入音乐的大门,于是只能去小镇业余音乐学校学琴。那段非专业的学琴生涯是自由而放飞的,让手指随意跑动,“全凭感觉来弹,跟着自己的直觉走。”
他手指流畅,进步飞速,很快通过音乐学校的各种考试,但因为这间业余学校的局限,他在15岁上了高中后,中断了钢琴学习。当他考上巴黎狄德罗大学,相继拿到文学与艺术硕士学位之后,决定重新学琴。机缘巧合下,他进入俄罗斯钢琴教师莱娜·谢蕾谢夫斯卡娅的钢琴班,在20岁这一年开启真正专业的学习。
“当我回到钢琴上,是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那是需要真正努力的时刻,要达到某种成果。”卢卡斯说,他从未想过自己能做一名职业音乐家,只知道在没办法学琴的那些年,音乐始终没离开自己。四年专业且艰苦的学琴生涯,对他来说“更像是把内心的音乐转化为某种可以为它赋予形状的东西”。
他深知自己比不上那些有着童子功坚实基础的人,“总有人比你弹得更快、更干净、更明亮。但我要做的是用钢琴来表达内心的音乐。我演奏的时候,是在分享这个神秘的音乐世界。”
去参加柴可夫斯基大赛时,他仅是一个业余选手身份。从没办过任何音乐会,从未与管弦乐团合作,但是,他赢得了比赛。一夜之间,蜂拥而至的赞美、媒体采访和观众的追捧都涌上来。
卢卡斯毫不讳言,当年人们谈论他,更多感兴趣的是那个多年不练琴、学了四年就拿下大奖的故事。当他被世界认识和接纳时,他自己获得更多的是自信,以及坚定走音乐这条路的决心。
“我的家庭并不支持我做音乐。”卢卡斯说起17岁时去参加钢琴比赛的细节,因为家里不支持,他身无分文,不得不在超市工作了两年,攒够钱买一台钢琴练习。但这所有真实的故事,在他看来只是一个契机,能让自己坚持这条路,以及让更多跟他一样的人看到希望。
大奖之后,他演出不断,其经历成为音乐纪录片《致音乐》的主题。在签约索尼唱片之后,他在多张专辑中演绎斯卡拉蒂、巴赫、贝多芬、舒伯特、肖邦、李斯特、福雷、拉威尔、梅德纳和希曼诺夫斯基的作品。
2019年,他录制了一套向斯卡拉蒂致敬的里程碑式唱片,被美国国家公共电台选为“开创下一个十年的十张古典专辑”之一。2024年,为纪念法国作曲家加布里埃尔·福雷逝世100周年,他又演绎并录制了福雷全套钢琴作品专辑。
“对我来说,获奖之后的我还是我,仍然在追求同样深刻的目标。最重要的是,我确立自己是一名音乐家, 而不仅仅是一个有着奇怪故事的家伙。”卢卡斯说,古典音乐圈是一个有着关系网、以及社会阶层传统的世界,“如果你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或者是某个特定社会阶层的人,你成功的概率会大很多。我的故事可以给那些在这些关系网和阶层之外的人带来希望。而且,年龄并不是问题,我们应该看重的是才华,有些人的才华,在人生的后期才会出现。”
人文主义者的使命感
最近,卢卡斯看到一项关于职业演奏家的研究调查,数据显示,职业演奏家学乐器的平均年龄是9岁,这也印证了他的想法,“有些孩子,从小就被父母训练得很好,但当他们成年后,反而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想做那件事,不知道自己是否有一种使命感。”
音乐于他而言,是一种使命感。他相信,音乐总是与灵性相连。卢卡斯自己也感受到这种灵性的召唤,这些年,他在作曲上投入大量精力,创作了20多部作品,其中包括为钢琴、鼓和弦乐队创作的协奏曲《奥菲欧的房间》,以及作为波罗的海乐团常任客座艺术家创作的一部室内歌剧。
“我不仅是一位钢琴家。”卢卡斯说,在音乐上,他不但演奏钢琴、作曲,也画画、玩爵士乐。他热爱文学与哲学,热爱写作,很快将出版一本书。
“如果深入审视自己,我发现最重要的是人文主义。我认为艺术所包含的一切实际上是在打破所有这些自我的边界。”他并没有在职业上给自己划定一个明确分界,他可以是钢琴家、作曲家、作家,也可以是画家,而这些所有的身份背后,都是一个“整体的、人类共有的知识体系”。
有时,卢卡斯的演绎会被视为“奇怪、太个人化”,但他坦承,自己对于“努力变得更有名、更卖座”不感兴趣,他遵循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与看法,用自己的方式去演奏,传播他认为有意义的人文主义和教育价值观。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他演奏的音乐中,不仅有音乐语言和语法,也有作曲家的生平经历和作品本身的故事,除此之外,他还用丰富的感受力去诠释音乐,量子力学的发现、柏格森的哲学,或是普鲁斯特对时间的追寻,都是他感知时间、感知音乐的方式。
同样一部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协奏曲,明星型的演奏家能演奏出现代摩天大楼的闪光质感,他却在浪漫派的音乐中赋予其残酷、阴暗及苦涩的内涵。因为他研究过,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协奏曲是作曲家写给自杀好友的作品。
在音乐会上,他通过敏锐感知观众的心跳与呼吸,激活自己指间的能量,他认为这是现场演奏的魅力所在,“现场演奏的意义在于,我要如何真正将音乐传达给观众,让音乐在他们眼前被鲜活地创造出来,传递精神层面的东西,而不是像在博物馆里一样。”
“音乐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场纯真的游戏,一场与 12 个音符、12 种声音的纯真游戏,它可以触及我们内心最深处。”卢卡斯说,这些年,他总是独身一人旅行演出,没有家庭,也没有牵挂,古典音乐几乎占据了他的一切,变得比母语还要强大,包裹住他内心最温暖的地方。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吴丹
艺术市场新生态观察 相关阅读 上海国际艺术节落幕,首演比例、观演人次创新高本届艺术节举办了1600余场演出展览活动,吸引线上线下超千万人次参与。
58 11-18 11:09 当钢琴遇上古筝,他用黑白键奏响中国之韵 | 老外讲故事·中华文化圈粉记② 0 10-10 15:16 钢琴界的“狼女”,对演奏古典乐与养狼有同等热情法国钢琴家埃莱娜·格里莫喜欢狼,也养狼,为了创办野生狼保护中心,甚至一度中断音乐事业。她的食指至今仍有被狼咬伤的痕迹。
73 10-08 17:22 谭盾《北京中轴龙脉之钟》奏响,北京国际音乐节开幕谭盾以中国古老的声音符号“钟声”为线索,用音乐展现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底蕴
87 10-07 09:37 除了能吃苦,亚洲面孔如何占据纽约爱乐乐团一半席位亚洲是古典音乐的后发地区股票配资线上开户平台,当代亚洲音乐家特别是其中年轻有活力的当红者们,何以受到演出市场的认可,并成为世界乐坛上的重要力量?
354 08-16 08:58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