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年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手机股票配资下载 ,2025年真切地来到了我们面前。
今天,《中国新闻周刊》2024封面人物年刊正式发布。他们来自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各个领域,他们的名字和故事在2024年为人称道,他们改变着行业,影响着未来。
2024年也是中国新闻周刊创刊25周年,到今天已出版1200期杂志。中国新闻周刊总编辑王晨波表示:“站在新起点,我们将以连续创业者的勇气再出发,继续向上向善,做敏锐的观察者、谦卑的记录者、忠实的传承者,与时代同行,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我们希望2024封面人物的故事,能给这个寒冬带来一股暖流,让你在新的一年拥有笃定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中国新闻周刊》2024封面人物
年度法学家
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
法律史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张晋藩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原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原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与张晋藩(右)互动
他是新中国中国法制史学科的主要创建者和杰出代表,潜心治学70余年,深入挖掘五千年中华法文化,为当下的法治建设提供历史借鉴。他著作等身,出版60余部专著,主编20余部中国法制史教材,历时19年主编的《中国法制通史》被中外学者称为“世纪之作”。作为“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他培养了一代代优秀的法学人才,桃李满门,薪火相传。直至今日,94岁高龄的他仍坚持阅读、写作,兢兢业业做研究,持之以恒地为推动法治体系进步做贡献。
在与封面人物发布嘉宾徐显明互动时,张晋藩表示:“我是法制史学的一名普通教授,工作70多年了,但现在还有许多任务在前面等着,不敢闲下来,所以我一直努力在工作着。”而支撑其94岁高龄仍在研究的动力,他表示是爱国主义。
张晋藩说,他出生在九一八事变前一年的辽宁沈阳,童年在伪满洲国殖民统治下度过。他所学的小学和中学教科书,都没有真正的中国历史,这让他对晚清思想家龚自珍所写的“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感受颇深。因此恢复历史真实,是他研究历史的动力。
《中国新闻周刊》2024封面人物
年度学者
历史学家、澳门大学讲座教授 王笛
诗人、北京师范大学终身特聘教授、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欧阳江河与王笛(左)互动
他是与众不同的历史学家,注视宏大历史,更聚焦微观世界。他的目光与视野不只囿于书斋,而是触摸城市记忆,深入时间的褶皱。他关注茶馆、袍哥和麻将,也关心小贩、茶客与堂倌。他向着微观世界深处细密地考察与钻探,揭示出广阔世界中的巨大变迁。他用生动有趣、充满细节的讲述,还原了历史中被淹没的声音和被隐去的血肉。
100年后回看2024年,什么应该被记录?面对封面人物发布嘉宾欧阳江河的提问,王笛表示,“每天历史都会消失,都会被湮没,100年以后的历史学家要根据非常少的历史资料,来重构今天的历史,所以我们一定要记录得越详细、越多越好。历史如果不把它记录下来,就会被遗忘,我们一定别相信自己的记忆力。”
王笛说:“过去的历史学离广大民众比较远,它在象牙塔里。我认为,历史是对认识今天、展望未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要把历史请出象牙塔。历史就是一面镜子,历史研究中一定要有人,个体的人、平常的普通人也值得历史大书特书。”
《中国新闻周刊》2024封面人物
年度喜剧人
相声演员 阎鹤祥
编剧、导演邵艺辉与阎鹤祥(右)互动
他是粉丝口中的“太子妃”,是观众心中当仁不让的著名“进攻型捧哏演员”。他熟悉传统相声技法,却不囿于传统相声圈层。他愿意尝试一切新鲜的表达,单枪匹马闯入一个又一个崭新的阵地,努力打破喜剧藩篱,拓展喜剧边界,始终保持着对喜剧热切的投入和冷静的思考。
在与封面人物发布嘉宾邵艺辉互动时,阎鹤祥谈到,相声、脱口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怎样进行与时俱进的创作,“大家能看到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有这么丰富的传播媒介和优秀好看的内容。我们要在如此多的文化内容中,杀出一条路来,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他表示,2024年跨界尝试了很多语言表达的方式,也想探索更多,例如播客、直播,“一个喜剧演员站在台上,用自己的方式让大家开心,带来的体验和成就感,是难以形容的。”
《中国新闻周刊》2024封面人物
年度新经济企业家
泡泡玛特董事长兼CEO 王宁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与王宁(右)互动
他是时下最火热的潮流文化娱乐集团创始人,重新定义了潮流玩具,打造了一个IP宇宙,引领了全球消费潮流。他也是国内创业潮中的一抹独特亮色,白手起家,不跟风口,以开拓精神将一个无人问津的赛道做成了风口。他的经历证明,在竞争激烈、充满变数的市场中,当尊重常识被极致践行,终会赢得时间的馈赠。
在与封面人物发布嘉宾于运全互动时,王宁谈到,“以前我们想做中国的迪士尼,但现在我想做世界的泡泡玛特。”他表示,泡泡玛特是一家关于IP的企业,在全世界孵化了非常多的艺术家,创造出受全世界欢迎的IP。在经历出海的过程中,泡泡玛特也面临着不同文化和管理方式的挑战,正在慢慢走出自己的路。
《中国新闻周刊》2024封面人物
年度科学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 乔杰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志珍与乔杰(左)互动
她是中国内地首例试管婴儿诞生的见证者,也是中国生殖医学从跟跑到领跑的开拓者。她长期致力于妇产及生殖健康临床和研究工作,探索“土壤”与“种子”间的奥秘,揭开了一个又一个人类胚胎发育的“黑匣子”。她每年带领团队帮助上万个家庭获得健康宝宝,在守护女性生育力的道路上,她是最好的“乔老师”“乔妈妈”。
随着生殖医学研究不断深入,乔杰表示,“虽然人均寿命逐渐增加,但女性健康生育周期还是在22-35岁。”她呼吁社会为女性提供更友好的生育环境与文化。同时,随着技术发展,有了更多保存生育力的办法,“能够在最好的生育年龄生育健康的孩子。”
《中国新闻周刊》2024封面人物
年度教育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 张钹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与张钹(左)互动
他是中国人工智能主要奠基者,40岁后跨界走进这个“无人区”。他发表了中国第一篇人工智能领域论文,获得了中国这一领域的第一个国际重要奖项,也是首位人工智能领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教书六十余载,培养的近90名博士四代同堂。他熬过了人工智能的冬天,培养的“清华代表队”成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中坚。
在与封面人物发布嘉宾顾明远互动时,张钹院士谈及人工智能领域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他表示:“我带的博士生应该都是清华大学最优秀的学生,从培养水平、培养质量上来讲,在人工智能领域基本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我们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但是要做创新,更重要的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方面我们和国外学生相差很远,这是我们创新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新闻周刊》2024封面人物
年度导演
电影制片人
《里斯本丸沉没》制片人兼导演 方励
文化学者、观复博物馆创办人马未都与方励(右)互动
他是电影圈内活跃多年的制片人,发掘与支持的作品多种多样,既强调个性又充满人文关怀。这一次他转身做起导演,打捞沉没的历史,记录即将消逝的声音,呈现时间深处的血与泪,也证明着人性中共通的温暖与道义。多年来,他对电影倾注着不变的激情与挚爱。
短视频的出现是否使得进电影院的人变少了?面对封面人物发布嘉宾马未都的提问,方励表示:“我觉得碎片视频看得越多,碎片信息见得越多,有真情实感、有营养、能触动你内心的题材和风格反而会更吸引人。‘便宜’的东西吃多了,遇到精品的时候会有惊喜。”
《中国新闻周刊》2024封面人物
年度CEO
阅文集团首席执行官兼总裁 侯晓楠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席宋晓梧与侯晓楠(左)互动
他带领企业将今年电影票房冠军和播放量前五的影视剧尽收囊中,从《热辣滚烫》《庆余年第二季》到《与凤行》《玫瑰的故事》,连续创造现象级影视“四连爆”,甚至在海外多国收视登顶。他为优秀国产影视剧打开了更广阔的产业空间,探索文化与产业的创新结合,让爆款不止于“爆款”。他也是中国IP迈向全球IP的探路者,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打造全球顶尖文化产业集团。
宋晓梧作为封面人物发布嘉宾,就“《庆余年3》什么时候出来”的问题,与侯晓楠展开互动。侯晓楠表示:“《庆余年第三季》的剧本已经在紧张开发中,我也期待不久的未来能够和大家见面。”阅文自2002年推出的起点中文网开创了网络连载小说和作家可以分享收益的新模式。对此侯晓楠表示:“网络文学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非常领先的商业模式。”
《中国新闻周刊》2024封面人物
年度CEO
GE医疗全球执行副总裁
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张轶昊
他是百年跨国医械企业的在华掌舵者,是跨国企业高管中的创新实干家。从127年前把第一台X光机引入中国,到成为国产创新灯塔,其所在企业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与世界的融合、不设边界的创新、服务中国和全球医患。他坚信长期主义,将“全面国产”“无界创新”和“合作共赢”作为企业发展核心战略。新的时期,他将继续带领企业奔赴一场向世界输出中国速度、挽救更多生命的追光之旅。
作为跨国企业中的创新实干家,张轶昊在过去30年历经6个行业的沉淀,让他具备了深厚的行业洞察力和灵活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他表示,过去五六年,GE医疗的战略发生了转变, “从‘In China, For China’,转变到‘In China, Of China’。”他坦言,这意味着GE医疗不再把自己视作外企,而是完全融入中国市场,将自己视为一家中国公司,产品也更贴近中国客户的需求。他说,“不拿自己当‘外人’,是公司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的关键。”
《中国新闻周刊》2024封面人物
年度文化传播
舞剧《咏春》
它是一个无需语言就能让观众“读”懂的故事,它是一次结合多种艺术形式和文化样态的绝妙尝试。它融合了俊朗武术和飘逸舞姿,结合了舞剧精髓与武术精神。它删繁就简,以小见大;它写意又写实,极简又宏阔。它不只塑造出英雄本色,还提纯了英雄精神,讲好了中国故事。
2024年,一部舞剧所到之处,皆刮起一阵旋风,甚至火到了国外,这部舞剧就是《咏春》。《咏春》有武与舞的力与美,有咏春拳与香云纱“双非遗”联袂亮相,更有在传统中实现创新的岭南文化精神。它登上过2024龙年春晚,如今又走出国门。舞剧《咏春》总编导韩真表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武林,少数人成为英雄,大多数人成为了照亮英雄的那道光。当无数个微弱的光点亮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些光是由无数个平凡人塑造的。”
《中国新闻周刊》2024封面人物
年度运动员
2024 年巴黎奥运会
举重女子81公斤以上级冠军 李雯雯
江苏体育局原党组书记、中国“五连冠”老女排队长孙晋芳与李雯雯(右)互动
她是今年最耀眼的中国运动员之一,出道至今在她的赛道中始终保持着不可撼动的统治力。赛场上,她是气吞山河的冠军;赛场外,她是粉丝们口中的“快乐大宝贝”。她遭遇过伤病,陷入过挫折,但从未却步。她刻苦、坚韧、乐观,她本身就是运动精神最好的证明。
面对“练体育是否会有厌倦的时刻”的提问,李雯雯表示,当然会有,但会直面这种时刻,“在面对困难或遇到挫折时,可能会想放弃,但成长的道路上总有挫折和失败,我想把它克服,这就是竞技体育的魅力所在,享受其中的乐趣。”她表示,要勇往直前,坚定自己的目标,坚持、勇敢,我们都能拿到自己的金牌,实现自己的梦想。
《中国新闻周刊》2024封面人物
年度经济学家
11月8日的资金流向数据方面,主力资金净流出1803.53万元,占总成交额4.75%,游资资金净流入996.96万元,占总成交额2.63%,散户资金净流入806.57万元,占总成交额2.12%。
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创院院长
北京大学原副校长 海闻
“经济研究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卓元与海闻(左)互动
他是高等教育领域的连续创业者,30多年来参与创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现国家发展研究院),领导创建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国际法学院以及北京大学英国校区多个著名研究机构。他更是一位经济学家,在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专业领域深入研究,讲授的《经济学原理》成为最受北大学子欢迎的启蒙课程之一。他持续关注现实问题,坚信经济规律的力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纷繁变迁的大时代里守正出奇。
张卓元作为封面人物发布嘉宾,就“金融专业不火了吗”的问题,与海闻展开互动。海闻表示:“金融确实曾经非常热,现在有点退潮了。任何一个产业和专业,在开始兴起的时候都会有一个热点。比如投资,某一段时间中大家会涌向某一个行业,选专业也有这种现象,过一段时间是会调整的,这种调整我认为是正常的,但不意味着金融不重要。学生选择专业时,仍然需要比较理性,确实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金融。不要随潮流去选择,更重要的还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
《中国新闻周刊》2024封面人物
年度行业领军
爱康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张黎刚
国务院参事、北京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刘远立与张黎刚(左)互动
他是从不轻言放弃、保持赤诚的连续创业者,探路私营体检二十载。他也是不畏挑战、勇于探索新领域的跨界者,既能通过数据洞察疾病趋势,也敢于站到脱口秀舞台上科普健康知识,为时代与行业精准把脉。在人工智能与精准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他致力于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与服务普惠,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构建AI时代的“赛博体检”,以科技创新不断推动行业革新。
与封面人物发布嘉宾刘远立互动时,张黎刚表示:“二十年来,院外体检中心从行业‘配角’正在逐步成为预防医疗的‘主角’,它与公立医院体检中心共同承担起为社会大众提供健康体检的任务与服务。尤其在拥抱人工智能、医疗大数据、基因检测等创新技术方面,院外体检机构有机会比公立医院体检中心的步伐迈得更快、更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与大众体检预防需求旺盛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在基层、社区和一些偏远地区。”
《中国新闻周刊》2024封面人物
年度行业创新
纬景储能联合创始人、董事长 葛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能源研究会学术顾问周大地与葛群(左)互动
他是一位长时储能新技术的开拓者,尝试用锌铁液流技术去打开一个储能电池发展的新方向。他也是一位跨界创业者,从软件行业进入能源行业,带领企业推动新型储能技术商业化应用,为利用普通资源,降低储能成本开拓新路,面向新能源电力体系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在与封面人物发布嘉宾周大地互动时,葛群表示,在这个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计算能力的需求与日俱增。而支撑这庞大算力的根本,归根结底是电力资源。过去几十年,我国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以具有竞争力的电价为基础,成功推动了制造业的蓬勃发展。然而,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们面临着一个重要课题:如何在保障能源供应的同时,实现低碳绿色转型?
关键在于推动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我们需要通过持续的技术突破,显著降低新能源利用成本,这不仅需要世界领先的光伏和风电制造能力,更需要具备经济可行性的规模化长时储能解决方案。通过建立完整的清洁能源产业链,我们正在为绿色经济发展铺设坚实基础。这不仅是能源革命,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中国新闻周刊》2024封面人物
年度演员
演员 赵涛
作家、批评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与赵涛(左)互动
她是《站台》里的尹瑞娟,是《三峡好人》中的沈红,是《山河故人》里的沈涛,是《江湖儿女》中的巧巧。她是“风流一代”的缩影,多年以来,与其说她是在塑造一个个角色,不如说她更像一位魔术师,不动声色地为时间的流逝与时代的变幻赋型。她是那种真正的演员,绽放于光影世界,又远离于现实喧嚣。
“在尝试过众多女性角色之后,最想尝试怎样的类型?”面对封面人物发布嘉宾李敬泽的提问,赵涛表示:“作为演员,希望尝试不同的角色,其实类型不重要,如果有机会饰演到不同的中国女性,这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无论恐怖片还是剧情片,希望能通过角色让大家看到生活在不同地方、不同人群的女性,带给大家的力量。”
《中国新闻周刊》2024封面人物
年度剧集
《我的阿勒泰》
中国新闻周刊社长吕振亚与《我的阿勒泰》导演滕丛丛(左)互动
它是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它是一部不可错过的年度爆款。它没有引入任何喧闹的热门议题,没有设置轰轰烈烈的戏剧冲突,它温婉细腻地呈现远山淡影,保持着轻盈的小体量,却收获了意想不到的大热度。它是一种探索,一次冒险,一个在当下喧嚣之中罕见的奢侈实验。它向人们证明,作者的真诚足以打动观众,轻声诉说也足以引发巨大共鸣。
面对“不赚钱的电影值得拍吗”的提问,《我的阿勒泰》导演滕丛丛表示:“影视是一个商业行为,如果觉得它有可能会赔钱或赚钱不多,我们就压缩成本,尽量不要让人赔钱,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要尊重别人的财产。”对于是否会复制阿勒泰模式,滕丛丛表示“我不想重复自己”。
《中国新闻周刊》2024封面人物
年度创新之城
深圳市龙华区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与深圳市龙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立敏(左)互动
这里地处深圳地理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发展中轴,毗邻“六区一市”,高铁18分钟直通香港九龙。这个行政区成立不足8年,GDP已突破3000亿,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近3800家。它因改革开放而生,也因改革开放而兴,改革、开放、包容、创新已成为它的基因。如今,它正朝着打造新兴产业高地和时尚产业新城的目标稳步推进。
龙华区作为深圳的城市会客厅,地处深圳地理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发展中轴,被称为中轴新城,从此地乘坐高铁18分钟即可直达香港九龙。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香港年轻人在龙华工作,在香港居住,过着“职住分离”的生活。
龙华区是深圳的工业强区,也是生态示范区,绿色覆盖率达54.5%,处于水源保护和生态控制线的面积有52%,是深圳宜居宜业的理想区域。龙华区创建了深圳市面积最大、内容最全、功能最多、服务对象最广的综合国际交流合作平台——龙华区国际合作中心、落户了粤港澳大湾区首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创新实验室;构建了完备的配套产业链和人才服务政策体系;建设了市级大型的公共文体设施,如深圳的文化馆新馆、美术馆新馆、图书馆北馆,也建设了区级公共文体设施,并且在每个街道都布局了大型的公共文体设施。
“无奋斗,不龙华”已经成为城区精神符号,催动着龙华区日趋国际化。龙华区除了是生态区、产业区,也是文化区、旅游区,无论是创新创业还是观光旅游,都能在龙华发现一个不一样的深圳。
自2000年正式创刊至今,中国新闻周刊从一本时政杂志手机股票配资下载 ,成长为一个覆盖1亿粉丝的全媒体品牌。未来,中国新闻周刊将继续坚守内容为王,坚持深度调查,坚信专业精神,坚定国际视野,影响有影响力的人。